室內裝修

【國小特教教室(下)】彈性桌椅設計的實踐與使用回饋 by aaaid yann

在教室的日常裡,空間型態不斷切換:有時是專注聆聽的授課,有時是熱烈的分組討論,甚至是一場充滿活力的創意活動。


設計思考與實踐

我們在設計中,選擇 能隨情境轉換的彈性桌椅
它們不是靜止的擺設,而是能回應多元教學場景的設計工具。

美感色系

運用淺綠與純白的色系,營造出清爽明澈的氛圍,讓孩子在不死板且有美感的環境長大。

團體互動

當需要討論或團體互動時,桌面採圓弧拼接,
桌椅之間能自然合併,創造面對面的交流氛圍。

回到個人

回到學生課堂或教師研習時,則能迅速排列整齊,維持專注而有秩序的環境。


老師們的回饋

「空間舒適明亮,桌椅能依需求彈性拼接,整體感受十分滿意!」

對我們而言,這樣的感受不只是滿意度,
更代表著 — 空間真正回應了需求,
成為氛圍持續努力的動力。


【國小特教教室(上)】設計與美走入教室日常,靜靜陪伴孩子自由呼吸、成長 by aaaid yann

長期作為特殊教育的重要場域,承載著教學、陪伴與支持的多重角色。隨著課程型態與教學需求的發展,氛圍針對空間進行優化調整,讓教室在安全性、光環境與整體機能上,更加貼合日常的使用節奏。

教室的樣貌

陪伴每一種日常

四維國小特教教室-天使游牧班空間優化紀錄

從空間的「美學」與「機能」出發,重新梳理教學場域應有的節奏與感受。設計不只是回應使用上的需求,更是在細節中打造一種穩定、安心且具溫度的學習氛圍。從光線、色彩到家具比例與動線安排,每一處調整都根基於專業判斷與現場經驗,並透過電線重配與照明優化,提升整體的安全性與視覺秩序。讓學習在柔和而有層次的空間中自然展開,是我們對美感與實用並重的雙重詮釋。


設計概念

特教教學多以小組討論、對話為主,因此空間必須具備「彈性」、「分區」與「避免互相干擾」的特質,將「教室」轉化為一個 能移動、能遊戲、能收納、能互動 的學習場域,讓孩子在自由與秩序中學習,在美感與彈性中成長。

「像遊牧民族一樣」的移動性,無論是人、桌椅、收納櫃都可以依需求移動,創造「空間開放的自由度」

空間使用的邏輯視為「桌遊規則」:有彈性、互動性與趣味性,讓學生在過程中自然進入學習與對話

空間感受:整合機能、空間區分、營造氛圍
.綠化植栽,打破普通教室的氛圍
.空間感的放送與學習
.避免動線干擾
.區分機能/物品分類與收納


從現場理解開始,調整更符合教學節奏的空間條件

隨著教學方式的演變與設備應用的多元,校方希望透過這次機會,進一步優化空間,讓教室更符合當代教學現場的步調,讓孩子能自由並不受外務影響的學習。(左圖為裝修前)


「穩定、安全、耐用」為優先原則

在電力與線路配置上進行全面整理,整合過往使用中逐漸混亂的插座、網路與弱電系統。重新配置迴路與面板,也讓未來使用與維護更加清楚直觀。

油漆全室選用兒童專用無毒塗料,包含天花與牆面皆經批土修補與均勻施工,確保教室內的空氣品質與表面安全。

天花板則配合照明與吊扇更新,選用吊桿式軌道燈,強化空間整體亮度並改善原本燈源死角。

吊扇則強化空氣循環,避免悶熱滯氣情況,提升學生的舒適度與專注力。


設計不僅只為了表現,而是讓美感自然發生

完工後的教室,有著安靜但不沉悶的光線、低彩卻富有層次的色調,以及柔軟而具彈性的桌面曲線。色彩與光影則自然銜接,使空間在開闊與包覆之間,維持著剛好的平衡。

整體空間不喧嘩、不浮誇,卻在視線流動與身體行走之間,展現出細膩的節奏與呼吸感。

以「遊牧民族的自由度」與「桌遊的趣味性」為靈感,讓教室不只是課程的容器,而是一種能隨需求轉換、能引導互動的學習場域。每一件家具、每一個收納,都是教具的一部分。

這是一種輕柔但確實存在的美學,靜靜地陪伴著日常的教與學。


當空間設計成為教育的回應

我們相信,設計的價值不在形式,而在於是否真正回應現場與使用者。
當美與設計深入日常,透過光影、動線與家具,將「干擾」化為「合作」,將「雜亂」化為「秩序」。
當空間設計成為教育的回應,在無聲之中,悄悄改變著每一天的教與學。

安靜卻確實的改變,正是驅動我們持續投入公共空間設計的力量。